Tuesday, November 21, 2006

缺席聆訊卡夫卡


Kafka
Originally uploaded by ART NAHPRO.


星期日下午,灣仔的天空一片灰濛,充滿著遺世的孤寂感覺,這樣的景貌心情,也有點卡夫卡吧。

「大半個世紀以來,卡夫卡的作品、書信、生活方式都讓許多人沉迷不已,他的作品裡有一場場莫名其妙的審判,主角作為被告卻缺席聆訊;後世對他不可抑止的探索欲望,延續著這種場景。他如何影響對後世的寫作及作為個體的讀者?」這一段是「缺席聆訊卡夫──閱讀座談會」的介紹,雖然沒有看過卡夫卡的作品,只看過村上春樹受其影響而寫出的《海邊的卡夫卡》,我還是因李歐梵教授之名而去了。

李教授是那天首位發言的講者,他先說自己一身的衣服,正好有點卡夫卡的味道。然後,大談他在年輕時初探卡夫卡作品的經過,還在他帶備的歌唱音樂中,朗讀了幾句卡夫卡的話,並指出卡夫卡對這個時代的影響,不單只在布拉格、歐洲,即使是日本的動畫《風之谷》裡的甲蟲,也是出自卡夫卡的《變形記》一書。

接著是浸會大學的黃子平教授,他將卡夫卡和魯迅作一比較,又將卡夫卡的《變形記》與中國的近代史拉在一起:當主人翁一早起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的一刻,他並沒有問為甚麼會這樣,反而擔心上班會遲到這種生活的細節;這好像文化大革命的時候,人們在被批鬥的一刻,突然由人變成了牛鬼蛇神,可是,在當時的環境,人竟沒有問為甚麼會這樣,反而擔心接受批鬥會否遲到。雖然黃教授的比喻有點搞笑,卻是真正的笑中有淚。

他指卡夫卡將資本主義後現代的情況表現出來,孤獨、荒謬、絕望充斥著他的作品。卡夫卡是一名素食主義者,可是,在他的筆下,卻常有描繪飲食的場景,並且必定會將音樂配合上去,這或許有中國「肉食者鄙」的諷刺在裡邊也說不定,惟有在音樂聲中,才能將人進食時的動物性減低。

跟著,潘國靈先生借電影片段,將卡夫卡的感覺視像化地表現出來,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總的來說由社會、哲學、個人三者結合,而其本身則由父親、寫作、婚姻所構成。這兩個三角關係互相牽引,遂成就了獨特的卡夫卡。最後的劉美兒小姐,介紹了數本書,讓大家除了從卡夫卡的作品了解他外,還能從其他二手資料中認識他。

主持郭詩詠小姐的介紹和歸納工夫均很出色,參加的朋友都很認真的傾聽台上講者的發言,連馬家輝教授也來了。這個講座讓我從多角度初步窺探卡夫卡,好比一個多維角度展示出立體的卡夫卡。當然,若還沒有看過卡夫卡的作品,還離完整的認識卡夫卡有很大的距離,因此我會朝著這個方面邁進。

延伸閱讀卡夫卡:夢見卡夫卡的65個人

1 comment:

TSW,或鄧小樺 said...

謝謝珍貴紀錄,請問是否願意把文章加入字花的「夢見卡夫卡的65個人」大串連呢?見www.fleursdeslettres.com

字花編輯敬上

www.flickr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