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晚上,在萬國殯儀館為婆婆設靈,舉行守靈祈禱。
一早起來,把婆婆衣箱的服裝都翻出來,選取了她最喜歡的衣物,作她的壽衣。記得去年歲末,我送了她一套淺啡色套裝,她說看鄰居二叔婆穿套裝十分漂亮,所以說也要買一套。記得她買了衣服回來後,立即試穿,還左襯右搭,把嫂嫂送給她的紅色毛衣也穿上,在鏡子前細意端詳,滿意了,還露出一個可愛的笑容來。嫂嫂是孝順的人,她在歲末送了婆婆一件紅色毛衣,婆婆說「太威」,嚷著不適合她,可是心裡卻很在意,還特意要選小企圓領的襯衣來配搭,笑說去大場面就最適合。所以,在這個大場面,我要為她穿上這套裝和毛衣,給她「威一下」。另外,還有一件黑色毛毛大褸,這是外公年輕時送給她,並一直保存至今。
到了晚上,多年的街坊、親友、教會的朋友、范神父也陸續到來,向她的遺照鞠躬、默禱、誦唸玫瑰經。大家都叫我們要節袞,叫我們堅強,叫我們注意身體。我將大家的關懷都銘感五內,他們都是我們家的恩人,在我們最需要愛和支持的時候挺身。
哥哥在祈禱中,代表我們分享。婆婆一生,又何以能用幾百字便概括起來呢?
各位親友,首先非常感謝你們出席今晚的禮儀,送別我們的婆婆--盧歐陽珍女士。亦多謝范神父,他在婆婆離開我們的那天晚上,特別趕到醫院,與我們一起祈禱,並為我們主持這兩天的禮儀。
婆婆生前沒有信仰,只依持自己的信念,正直善良的生活。不過,她曾和我妹妹阿敏提過,「阿敏你信教後,死去就升天堂,但我就不知道死後往哪裡去。」加上,從她一直支持表妹佩詩和阿敏領洗,我們相信她或多或少,都已接納了天主教,或者認同天主教是好的。所以,我們在辦理她的喪事時,決定採用天主教儀式,希望在神父和各位教會的兄弟姊妹的祈禱下,天主能收納她,讓她也能「升天堂」。
婆婆生於民國元年,出生於順德一個相當富有的家庭,所以雖然是女子,亦有識字的機會,她懂得看報紙和唸千字文。可惜後來家道中落,隨同她姑母遊歷過上海等地,最後輾轉來到香港定居,結婚生子。
婆婆為人慳儉、堅忍又極富幽默感。她平日簡吃儉用,她為省錢,愛美的她,從不捨得電髮,但後年紀漸長,卻自然留著一頭叫她自豪的銀髮,每每有人稱選她,她便問我們,是否真的很漂亮。她從不浪費食物,別人送給她的月餅糭子,往往放在雪櫃,慢慢的吃,甚至吃足一年。她也堅持自己洗衣服,不捨得水費和電費的開銷,所以家裡一直沒有購置洗衣機。
她堅毅忍耐,縱使先後經歷戰亂、喪夫和喪女之痛,她仍然堅強生活,更一直細心照顧我們,無分彼此。近年來,她年紀畢竟大了,又不幸數次跌傷,但固執的她,往往忍受痛苦,仍堅持煮飯洗衣服,只喝阿公留下的藥酒,吃止痛藥,塗藥油來自療,怎也不願看醫生。
她也很會說笑,具幽默感。雖不是多言的人,但往往語出驚人,一些很平凡的事,落在她的嘴裡,頓時教人哭笑不得。近年她反老頑童,更令她變得可愛,拍照的時候,總是不自覺的側了頭,左顧右盼,俏皮的笑。
婆婆很念情,常常告誡我們要有人情味。她的教誨、她的笑容、她對我們的愛、一切一切都永遠留在我們心炊裡。我們會身體力行,好好報答她,不會辜負她的期望。
我想寫,我想好好的寫,盡情的寫。
要將所觀、所聽、所想、所感的的都寫出來。
要寫好文字,文字也要是好事情。
我要弄個明白,我要人理解我,認識我,擁抱我;
我渴望有個人與我結伴。
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,
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,為我作證人。(宗1:8)
Friday, March 31, 2006
Thursday, March 30, 2006
功課週
這星期的功課真是緊密。
星期二繳交一份中譯英的撮寫,關於澳門的文化融薈特色。
星期四晚是英譯中的撮寫測驗,題目是關於已故電影巨星--李小龍。我對他認識有限,從沒看過他的電影作品,只知道他始創截拳道。若果沒有老師提示,我一定把文章內提到的重要名稱,亂作一通。慶幸能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,希望及格好了。
晚上,還要繳交一份英譯中的撮寫,文章自選,選自Newsweek,題目是"Turning Un-Japanese"。還是喜歡這類有關人文的課題,若要我譯寫經濟一類,一看見便頭痛。
想起教統局那個「讀書不是求分數」的廣告,真的可笑。
現在讀書,當然覺得享受讀書的過程,增長知識,豐富經驗,最為重要。可是,不斷進步,爭取高分,好成績,卻更為實在。那是學到多少東西的明證,真憑實據嘛。成績不好會梗梗於懷,並誓要加緊努力,好好用功。
星期二繳交一份中譯英的撮寫,關於澳門的文化融薈特色。
星期四晚是英譯中的撮寫測驗,題目是關於已故電影巨星--李小龍。我對他認識有限,從沒看過他的電影作品,只知道他始創截拳道。若果沒有老師提示,我一定把文章內提到的重要名稱,亂作一通。慶幸能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,希望及格好了。
晚上,還要繳交一份英譯中的撮寫,文章自選,選自Newsweek,題目是"Turning Un-Japanese"。還是喜歡這類有關人文的課題,若要我譯寫經濟一類,一看見便頭痛。
想起教統局那個「讀書不是求分數」的廣告,真的可笑。
現在讀書,當然覺得享受讀書的過程,增長知識,豐富經驗,最為重要。可是,不斷進步,爭取高分,好成績,卻更為實在。那是學到多少東西的明證,真憑實據嘛。成績不好會梗梗於懷,並誓要加緊努力,好好用功。
Sunday, March 26, 2006
主日福音:四旬期第四主日【乙年】
聖史的感想
若 3:14-21
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了蛇,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,使凡信的人,在他內得永生。
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,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,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,反而獲得永生,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,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。那信從他的,不受審判;那不信的,已受了審判,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。審判就在於此:光明來到了世界,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,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。的確,凡作惡的,都憎惡光明,也不來就光明,怕自己的行為彰顯出來;然而履行真理,卻來就光明,為顯示出他的行為是在天主內完成的。
延伸閱讀:《公教報》主日講道證道第3240期
Saturday, March 25, 2006
燒飯(四)
Tuesday, March 21, 2006
我的苦路
我的堂區,過去兩年的四旬期,也有這個習慣,在拜苦路後,邀請教友談自己的苦路,作一點信仰見證。今年,負責人一直找不到教友,願意走上讀經台,坦然說出自己的苦路。
我常以為自己是很幸福的人,沒有什麼苦值得提出來,若果把自己那些雞毛蒜皮的「苦事」說出來,一定詒笑大方。可是,最近因憶念過世的外婆,反而讓我想到了一點東西。雖然還沒想到是否值得走上祭台,向教友分享感受,但那卻是我肺腑之言,就當作是我對外婆的一點懷念和頌讚吧。
為什麼我們要「拜苦路」呢?「不單紀念主耶穌的苦難,而且還跟隨祂行走這條苦路」(苦路善工.序言)。「凡勞苦和負重擔的,你們都到我跟前來,我要使你們安息。你們背起我的軛,跟我學罷!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:這樣你們必要找得到你們靈魂的安息,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,我的擔子是輕鬆的。」(瑪11:28-30)那麼,我應怎樣跟隨祂呢?我要如何背起祂的軛呢?耶穌要我行的苦路在哪裡呢?耶穌要我負的軛又在哪裡呢?
我細心憶想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生活,總覺得天主很仁慈待我,十分幸福,沒有經歷什麼苦日子。雖然家不富裕,但從沒試過「捱冷捱餓」,生活所需從來不覺缺乏。十歲的時候,媽媽因病死了,驟眼看來,是失去了母愛,但我的外婆,承擔我母親的職份,使我承受著一倍的母愛。青春期的歲月,可能是比較不快樂,相當青澀徬徨,加上學業成績一般,考不進大學,更朦上了一片陰霾。可是,我卻在踏出社會工作之前,開始了我慕道、認識天主的喜樂旅程。及後,領受洗禮,更加一直蒙受恩寵。工作上,我找到一份相當穩定的工作,上司和同事都待我很好。在教會內,認識可敬的神父、可愛的教友,他們都很疼愛我,給予很多關懷和體諒。所以,無論是生活上和靈性上,我都覺得很和諧美好。真的感謝天主。
而讓我過著這麼幸福,不覺「苦」的重要功臣,除了仁慈的天主以外,全因為我的外婆,是她替我擔負了我的軛,有如耶穌行苦路時,為耶穌背負十字架的基勒乃人西滿一樣。一直與我同住的外婆有著傳統順德婦女──剛毅勤奮的美德。她不僅是我的電飯煲、熱水瓶、洗衣機、鬧鐘、樸滿,更加是我的醫生、服裝指導、廣東話正音老師、心靈治療師、學習的楷模。正是因為她,我可以過著隨心所欲,無憂無慮的美好日子。即使遇上不如意的事,回到家裡,她的溫語問候,熱飯濃湯,便讓我忘卻不快,又使我充滿生氣,再次昂首挺胸,面對挑戰。
月初,已有九十以上高齡的她,回歸父家。在我悲切懷念的時候,深深體會她過往為我和我的家庭所付出,竟然是如此的豐厚,不可估量。她不單背起了自己的軛,經歷戰爭、貧窮和病苦,還在我媽媽死後的日子,為我,甚至是我哥哥和爸爸,背著我們的軛,妥善持家、料理我們生活起居。她在臨危前,說自己很累,是的,她應該是很累的了。所以,天父體諒她的勞苦,看到她的良善,終於召她回天上,要她得到永遠的安息。
自此,我失去了外婆的依靠,面對要獨自一人去負起自己的軛時,我卻有另一番的體會。不僅正如耶穌所說,祂的軛是柔和的,祂的擔子是輕鬆的,更甚的,是祂為我找來很多人,我的家人、同事、朋友、教會的兄弟姊妹,他們在我快要跌倒的時候,助我一臂之力,扶我一把,讓我行走我的「苦路」的當兒,變得更加輕鬆自在。而我相信,這正是我們步武基督,行走苦路的要旨,與別人分擔困苦,共同擔當天主給我們的軛,一起光榮讚美祂。
我常以為自己是很幸福的人,沒有什麼苦值得提出來,若果把自己那些雞毛蒜皮的「苦事」說出來,一定詒笑大方。可是,最近因憶念過世的外婆,反而讓我想到了一點東西。雖然還沒想到是否值得走上祭台,向教友分享感受,但那卻是我肺腑之言,就當作是我對外婆的一點懷念和頌讚吧。
為什麼我們要「拜苦路」呢?「不單紀念主耶穌的苦難,而且還跟隨祂行走這條苦路」(苦路善工.序言)。「凡勞苦和負重擔的,你們都到我跟前來,我要使你們安息。你們背起我的軛,跟我學罷!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:這樣你們必要找得到你們靈魂的安息,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,我的擔子是輕鬆的。」(瑪11:28-30)那麼,我應怎樣跟隨祂呢?我要如何背起祂的軛呢?耶穌要我行的苦路在哪裡呢?耶穌要我負的軛又在哪裡呢?
我細心憶想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生活,總覺得天主很仁慈待我,十分幸福,沒有經歷什麼苦日子。雖然家不富裕,但從沒試過「捱冷捱餓」,生活所需從來不覺缺乏。十歲的時候,媽媽因病死了,驟眼看來,是失去了母愛,但我的外婆,承擔我母親的職份,使我承受著一倍的母愛。青春期的歲月,可能是比較不快樂,相當青澀徬徨,加上學業成績一般,考不進大學,更朦上了一片陰霾。可是,我卻在踏出社會工作之前,開始了我慕道、認識天主的喜樂旅程。及後,領受洗禮,更加一直蒙受恩寵。工作上,我找到一份相當穩定的工作,上司和同事都待我很好。在教會內,認識可敬的神父、可愛的教友,他們都很疼愛我,給予很多關懷和體諒。所以,無論是生活上和靈性上,我都覺得很和諧美好。真的感謝天主。
而讓我過著這麼幸福,不覺「苦」的重要功臣,除了仁慈的天主以外,全因為我的外婆,是她替我擔負了我的軛,有如耶穌行苦路時,為耶穌背負十字架的基勒乃人西滿一樣。一直與我同住的外婆有著傳統順德婦女──剛毅勤奮的美德。她不僅是我的電飯煲、熱水瓶、洗衣機、鬧鐘、樸滿,更加是我的醫生、服裝指導、廣東話正音老師、心靈治療師、學習的楷模。正是因為她,我可以過著隨心所欲,無憂無慮的美好日子。即使遇上不如意的事,回到家裡,她的溫語問候,熱飯濃湯,便讓我忘卻不快,又使我充滿生氣,再次昂首挺胸,面對挑戰。
月初,已有九十以上高齡的她,回歸父家。在我悲切懷念的時候,深深體會她過往為我和我的家庭所付出,竟然是如此的豐厚,不可估量。她不單背起了自己的軛,經歷戰爭、貧窮和病苦,還在我媽媽死後的日子,為我,甚至是我哥哥和爸爸,背著我們的軛,妥善持家、料理我們生活起居。她在臨危前,說自己很累,是的,她應該是很累的了。所以,天父體諒她的勞苦,看到她的良善,終於召她回天上,要她得到永遠的安息。
自此,我失去了外婆的依靠,面對要獨自一人去負起自己的軛時,我卻有另一番的體會。不僅正如耶穌所說,祂的軛是柔和的,祂的擔子是輕鬆的,更甚的,是祂為我找來很多人,我的家人、同事、朋友、教會的兄弟姊妹,他們在我快要跌倒的時候,助我一臂之力,扶我一把,讓我行走我的「苦路」的當兒,變得更加輕鬆自在。而我相信,這正是我們步武基督,行走苦路的要旨,與別人分擔困苦,共同擔當天主給我們的軛,一起光榮讚美祂。
Monday, March 20, 2006
Sunday, March 19, 2006
主日福音:四旬期第三主日【乙年】
首次上耶京潔淨聖殿
若 2:13-25
猶太人的踰越節近了,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。在殿院裡,他看見了賣牛、羊、鴿子的,和坐在錢莊上兌換銀錢的人,就用繩索做了一條鞭子,把眾人連羊帶牛,從殿院都趕出去,倒了換錢者的銀錢,推翻了他們的桌子;給賣鴿子的人說:「把這些東從這裡拿出去,不要使我父的殿宇成為商場。」他的門徒就想起了經上記載的:「我對你殿宇所忙的熱忱,把我耗盡」的話。猶太人便追問他說:「你給我們顯什麼神跡,證明你有權柄作這些事?」耶煣回答他們說:「你們拆毀這座聖殿,三天之內,我要把它重建起來。」猶太人說:「這座聖殿建築了四十六年,你在在三天之內就會重建起它來嗎?」但耶穌所提的聖所,是指他自己的身體。所以,當他從死者中復活以後,他的門徒就想起了他曾說過這話,便相信了《聖經》和耶穌說過的話。
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慶節時,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跡,便信從了他;耶穌卻不信任他們,因為他認識眾人;他並不需要誰告訴他,人是怎樣的,因為他認識在人心裡有什麼。
延伸閱讀:《公教報》主日講道證道第3239期
Saturday, March 18, 2006
燒飯(三)
一向不會做家務的爸爸,也擔當起一個角色,在我要上班而不用上課的晚上,動手燒飯起來。是的,這樣,才算是一個溫暖的家庭,延續了婆婆努力維持的溫暖家庭。
我想,我也要作點貢獻,所以,今天下班以後,便逛街巿去,想買一尾魚。樂富街巿的鮮魚檔可不少,各式各樣的魚,紅衫、䱽魚、大眼雞、鱲魚、大魚、桂花和那些不知名狀的,真的看得我眼花瞭亂;加上,我要找一個老實和善良的老闆,這就更加困難了。我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,到了一個相當清潔的魚檔前,細心觀察那些排列整齊的魚,那正努力刨魚鱗的老闆娘,對我說:「很新鮮的,蒸煎也很好吃。」嗯,是這檔了。
我指著那些白色魚身、腹鯺帶點黃色的魚,問是什麼魚來。「黃腳鱲。」啊,原來是這樣。好,就決定這個吧。先請老闆娘清潔乾淨,再問清楚弄的方法。這個老闆娘真的很友善,教我先把魚沖洗乾淨,加薑絲放鍋內,隔水煮六分鐘,然後倒了那些魚汁,煮些熟油灒到魚上,再加豉油即可。其實,我看嫂嫂弄過一次,心裡也有點底,只是問清楚一點,心更加寬了。
煮魚的過程非常成功,可是魚肉卻有點不好吃,不是味道不好,而是肉質不好。爸爸安慰我說,這是養的,味道是這樣的了。那友善的老闆娘明明說是海魚來的,為什麼變成養魚來了。那究竟是魚的問題,老闆娘的問題,還是,又是我的問題了?
不過,可喜的事,我終於成功煮成一鍋飯。洗米的時候,剛巧爸爸返家,我便立刻向他求救,請他看看我加水的份量,他說可以了。嗯,我會記著這個刻度,若我下一個牛奶罐份量的米,便把水加到這個位置。果然,終於沒有再弄成「爛」飯了。感謝天主。
而今日的菜單是:清蒸黃腳鱲,菜心炒龍蝦球(丸),豆豉蒸排骨(爸爸),薯仔蕃茄湯(爸爸)。很豐富吧!哈哈,別羨慕啊!
我想,我也要作點貢獻,所以,今天下班以後,便逛街巿去,想買一尾魚。樂富街巿的鮮魚檔可不少,各式各樣的魚,紅衫、䱽魚、大眼雞、鱲魚、大魚、桂花和那些不知名狀的,真的看得我眼花瞭亂;加上,我要找一個老實和善良的老闆,這就更加困難了。我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,到了一個相當清潔的魚檔前,細心觀察那些排列整齊的魚,那正努力刨魚鱗的老闆娘,對我說:「很新鮮的,蒸煎也很好吃。」嗯,是這檔了。
我指著那些白色魚身、腹鯺帶點黃色的魚,問是什麼魚來。「黃腳鱲。」啊,原來是這樣。好,就決定這個吧。先請老闆娘清潔乾淨,再問清楚弄的方法。這個老闆娘真的很友善,教我先把魚沖洗乾淨,加薑絲放鍋內,隔水煮六分鐘,然後倒了那些魚汁,煮些熟油灒到魚上,再加豉油即可。其實,我看嫂嫂弄過一次,心裡也有點底,只是問清楚一點,心更加寬了。
煮魚的過程非常成功,可是魚肉卻有點不好吃,不是味道不好,而是肉質不好。爸爸安慰我說,這是養的,味道是這樣的了。那友善的老闆娘明明說是海魚來的,為什麼變成養魚來了。那究竟是魚的問題,老闆娘的問題,還是,又是我的問題了?
不過,可喜的事,我終於成功煮成一鍋飯。洗米的時候,剛巧爸爸返家,我便立刻向他求救,請他看看我加水的份量,他說可以了。嗯,我會記著這個刻度,若我下一個牛奶罐份量的米,便把水加到這個位置。果然,終於沒有再弄成「爛」飯了。感謝天主。
而今日的菜單是:清蒸黃腳鱲,菜心炒龍蝦球(丸),豆豉蒸排骨(爸爸),薯仔蕃茄湯(爸爸)。很豐富吧!哈哈,別羨慕啊!
Friday, March 17, 2006
Dead Poets Society
在學校圖書館借了一齣舊電影《暴雨驕陽》Dead Poets Society (1989)。講述由羅賓威廉斯 (Robin Williams) 飾演的英語教師 Mr Keating,如何在保守的私立中學,突破傳統教學法,令一群準備考大學入學試,快要成為未來律師、醫生、科學家的學生,喚醒他們對生命的熱情。
"Seize the Day!"「抓緊每一天!」似乎是整齣電影的中心思想。詩歌並不是可以用算式解構出來,是要用熱情、想像、勇敢、浪漫去編織。人生也不可以在父母、師長的期盼下活現出來,而是先讓自己聆聽內心的呼喚;走到高處擴闊自己的眼光視野;找出屬於自己前行的步伐;激發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夢。
Dead Poets Society 不僅讓學生遠離規範,更讓他們獲得勇氣和力量,爭取他們所渴求的,那最高的理想。
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.
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.
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, and not,
when I had come to die,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.
"Seize the Day!"「抓緊每一天!」似乎是整齣電影的中心思想。詩歌並不是可以用算式解構出來,是要用熱情、想像、勇敢、浪漫去編織。人生也不可以在父母、師長的期盼下活現出來,而是先讓自己聆聽內心的呼喚;走到高處擴闊自己的眼光視野;找出屬於自己前行的步伐;激發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夢。
Dead Poets Society 不僅讓學生遠離規範,更讓他們獲得勇氣和力量,爭取他們所渴求的,那最高的理想。
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.
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, and not,
when I had come to die,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.
Monday, March 13, 2006
燒飯(二)
Sunday, March 12, 2006
主日福音:四旬期第二主日【乙年】
耶穌顯聖容
谷 9:2-10
六天後,耶穌帶著伯多祿、雅各伯和若望,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,在他們前變了容貌:他的衣服發光,那樣潔白,世上沒有一個漂布的能漂得那樣白。厄里亞和梅瑟也顯現給他們,正在同耶穌談論。伯多祿遂開口對耶穌說:「師傅,我們在這裡真好!讓我們張搭三個帳棚:一個為你,一個為梅瑟,一個為厄里亞。」他原不知道該說什麼,因為他們都嚇呆了。當時,有一團雲彩遮蔽了他們,從雲中有聲音說:「這是我的愛子,你們要聽從他!」他們忽然向四周一看,任誰不見了,只有耶穌同他們在一起。
他們從山上下來的時候,耶穌囑咐他們,非等人子從死者中復活後,不要將他們所見的告訴任何人。他們遵守了這話,卻彼此討論從死者中復活是什麼意思。」
延伸閱讀:《公教報》主日講道證道第3238期
Saturday, March 11, 2006
燒飯
我總是很驕傲的向人說:我從沒試過燒飯。因為我家有一個廚藝精湛,又很疼我的婆婆。
所以,自從她走了以後,大家最關心,就是我有沒有吃飽,誰燒飯了。可愛的同事更說,要每天為我準備一個午餐飯盒。我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,同時,我想,這是時候獨立和成長。
今天,沒有到哥哥嫂嫂家吃飯,而且嘗試弄我生命中的第一頓晚餐。計劃的菜單是蒸水蛋、蒸蠟腸和魚片菜湯。結果,飯加水多了,有點爛。蠟腸可以,因為只是放在飯煲裡,「齊水」蒸熟。蒸水蛋原來是要加水的,第一次蒸還用猛火,結果好像焗蛋糕的,蛋發得高高滿滿;第二次,想到加水了,而且改用慢火,可是水份量不夠,也煮「老」了。菜也只是勉強,還好魚片夠多,味道還可以。
煮不好,心裡很難過,問爸爸是否要開罐頭,他說不用了。就這樣,我和他勉勉強勉的吃了一頓不好吃的晚飯。後來,姑母致電來,啊,原來蒸水蛋加水的份量是一比一。下次一定會比今次好。相信我。
所以,自從她走了以後,大家最關心,就是我有沒有吃飽,誰燒飯了。可愛的同事更說,要每天為我準備一個午餐飯盒。我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,同時,我想,這是時候獨立和成長。
今天,沒有到哥哥嫂嫂家吃飯,而且嘗試弄我生命中的第一頓晚餐。計劃的菜單是蒸水蛋、蒸蠟腸和魚片菜湯。結果,飯加水多了,有點爛。蠟腸可以,因為只是放在飯煲裡,「齊水」蒸熟。蒸水蛋原來是要加水的,第一次蒸還用猛火,結果好像焗蛋糕的,蛋發得高高滿滿;第二次,想到加水了,而且改用慢火,可是水份量不夠,也煮「老」了。菜也只是勉強,還好魚片夠多,味道還可以。
煮不好,心裡很難過,問爸爸是否要開罐頭,他說不用了。就這樣,我和他勉勉強勉的吃了一頓不好吃的晚飯。後來,姑母致電來,啊,原來蒸水蛋加水的份量是一比一。下次一定會比今次好。相信我。
Friday, March 10, 2006
堅強
婆婆去世後,家人和朋友安慰我,擔心我。他們知道我跟婆婆的感情深厚,雖知她年紀老邁,回天主身邊是不遠的事,只是沒想到她走得那麼突然,所以怕我傷心過度。
在婆婆推進手術室前,她還思路清晰而明確的向我說:你別哭嘛。我如往日一樣,輕吻她的前額,叫她放心好了,要乖呀。手術後,她昏迷,就像睡著了的乖寶寶,我跟她說,我會很乖,會很聽話,會很努力讀書。
范神父在婆婆走前,怱怱地趕來,為她,為我們一家人,向天主祈禱。我們將她交托給天主,也求聖母向天主轉求,求主收納她,讓她逾越,又賜給我們平安。
這些天來,心裡很苦,沒有她在身邊的日子很難過,很悶。可是,我還時刻感受到,她依然在我的身邊,我洗衣服的時候想起她,我燒水沏茶的時候想起她,我吃飯的時候想起她,我在她的床上睡覺時也想起她,她就像從沒有離開我似的。
我很聽她的話,沒有讓眼淚隨便的流下,在人前總是挺著腰,而且很用心的上班,很用心的上學,很用心的完成每一份功課。我想,只有這樣努力生活,才能回報她這快三十年來的養育疼愛。
婆婆,你也要乖,在樂園裡和公公、媽媽一起,將來我們再在天鄉重逢。
在婆婆推進手術室前,她還思路清晰而明確的向我說:你別哭嘛。我如往日一樣,輕吻她的前額,叫她放心好了,要乖呀。手術後,她昏迷,就像睡著了的乖寶寶,我跟她說,我會很乖,會很聽話,會很努力讀書。
范神父在婆婆走前,怱怱地趕來,為她,為我們一家人,向天主祈禱。我們將她交托給天主,也求聖母向天主轉求,求主收納她,讓她逾越,又賜給我們平安。
這些天來,心裡很苦,沒有她在身邊的日子很難過,很悶。可是,我還時刻感受到,她依然在我的身邊,我洗衣服的時候想起她,我燒水沏茶的時候想起她,我吃飯的時候想起她,我在她的床上睡覺時也想起她,她就像從沒有離開我似的。
我很聽她的話,沒有讓眼淚隨便的流下,在人前總是挺著腰,而且很用心的上班,很用心的上學,很用心的完成每一份功課。我想,只有這樣努力生活,才能回報她這快三十年來的養育疼愛。
婆婆,你也要乖,在樂園裡和公公、媽媽一起,將來我們再在天鄉重逢。
Sunday, March 05, 2006
主日福音:四旬期第一主日【乙年】
谷1:12-15
聖神立即催他到曠野去。他在曠野裡,四十天之久,受撒殫的試探,與野獸在一起,並有天使服侍他。
若翰被監禁後,耶穌來到加里肋亞,宣講天主的福音,說:「時期已滿,天主的國臨近了,你們悔改,信從福音吧!」
延伸閱讀:《公教報》主日講道證道第3237期
Friday, March 03, 2006
Wednesday, March 01, 2006
張小嫻
我家是《明報》的忠實支持者,順理成章,我也養成看《明報》的習慣。而在眾多版頁中,我首愛看的就是副刊了。
今日的《明報》副刊,包羅萬有,旅遊介紹、潮流推介我都非常喜歡,專欄作家如馬家輝、馬傑偉、區聞海、阿寬等都是必看的。不過,老實說,我還是最懷念陶傑的專欄。今日,竟然給我看到張小嫻,她的《貼身感覺》又來了。
我總是覺得自己與張小嫻有緣,以前《明報》有很多小說欄,除了亦舒小說是我必看的外,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武俠小說,依稀記得,有時還會加點艷情色彩。當然,那時候年紀小,判斷事物的標準與今日應該有所不同。而(我以為是)張小嫻在《明報》的第一個連載小說《麵包樹上的女人》,從第一天刊載開始,我便有緣看到,兼不斷追看。後來她還越來越紅,成為風頭一時無兩的愛情小說作家。可惜,不久《明報》不再連載小說,張亦轉攻散文,我頓時失去了往日每天追看的興趣。後來,她更離開了《明報》。
今日,喜見張小嫻重投《明報》,而她在《明報》的每個第一次,我都有緣目睹,也真覺榮幸。
今日的《明報》副刊,包羅萬有,旅遊介紹、潮流推介我都非常喜歡,專欄作家如馬家輝、馬傑偉、區聞海、阿寬等都是必看的。不過,老實說,我還是最懷念陶傑的專欄。今日,竟然給我看到張小嫻,她的《貼身感覺》又來了。
我總是覺得自己與張小嫻有緣,以前《明報》有很多小說欄,除了亦舒小說是我必看的外,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武俠小說,依稀記得,有時還會加點艷情色彩。當然,那時候年紀小,判斷事物的標準與今日應該有所不同。而(我以為是)張小嫻在《明報》的第一個連載小說《麵包樹上的女人》,從第一天刊載開始,我便有緣看到,兼不斷追看。後來她還越來越紅,成為風頭一時無兩的愛情小說作家。可惜,不久《明報》不再連載小說,張亦轉攻散文,我頓時失去了往日每天追看的興趣。後來,她更離開了《明報》。
今日,喜見張小嫻重投《明報》,而她在《明報》的每個第一次,我都有緣目睹,也真覺榮幸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